一、方案背景与目标
1、背景需求
随着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《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监测规划》等政策深入推进,我国地表水环境治理进入精细化管控阶段。当前全国仍有约8.3%的地表水断面存在总磷、氨氮超标问题(数据来源: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),且农业面源污染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发,传统人工采样监测存在时效性差、盲区多、成本高等痛点。
北京博雅天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基于 物联网高精度传感技术 与 水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,构建“空-天-地”一体化监测网络,实现水质参数分钟级采集、污染源智能溯源、超标数据实时告警,助力生态环境部门提升监管效能,支撑《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中“人水和谐”目标的实现。
2、监测目标
- 实时掌握水质动态,识别污染源
- 预警水质异常,支撑应急决策
- 为生态治理提供数据依据
二、核心产品与技术方案
1. 智能监测终端设备

产品型号:BOY-SZ05-A1系列
- 监测参数:
- 常规指标:pH、溶解氧(DO)、电导率、浊度、温度
- 污染指标:氨氮(NH3-N)、总磷(TP)、总氮(TN)、COD、高锰酸盐指数
- 选配模块:重金属(铅、镉)、藻类密度、叶绿素a
- 技术优势:
- 采用 高精度传感器,符合《HJ 915-2017》等国家标准
- 防生物附着设计,适用于长期水下部署
- 低功耗运行,太阳能供电可选
2. 物联网数据传输

- 设备型号:Boy-S502系列遥测终端机
- 支持4G/5G、NB-IoT、北斗卫星等多模通信
- 断点续传功能,保障数据完整性
- 加密传输,符合等保2.0要求
3. 水质监测云平台(定制化)
- 平台功能:
- 实时监控:GIS地图展示各站点数据,参数超标自动标红
- 智能预警:自定义阈值报警(短信/微信)
- 数据分析:趋势分析、污染溯源模型、自动生成监测报告
- 多级权限管理:支持省-市-区三级环保部门数据共享
四、监测站点布设方案
- 布点原则
- 重点区域:饮用水源地、跨界断面、工业园区下游
- 密度要求:每10公里河道至少1个固定站点,湖泊按网格化布设
- 设备部署
- 固定式监测站:岸基/浮标式,配备防雷、防盗设施
- 移动监测:无人船/无人机巡检,补充盲区数据
五、实施步骤
- 现场勘查(3-5工作日):确定布点位置、供电通信条件
- 设备安装调试(2-4周):传感器校准、平台对接测试
- 试运行与验收(1个月):数据比对(与实验室检测)、系统优化
- 正式运营:提供7×24小时远程运维支持
六、应用场景
- 环保部门:考核断面达标管理、河长制履职评估
- 水务公司:饮用水安全预警
- 科研机构:水生态模型构建
七、服务保障
- 质保期:设备免费质保1年,终身维护
- 数据服务:提供API接口,支持与政府环保平台对接
- 培训服务:现场操作培训
八、方案优势
- 精准性:多参数融合校准技术,数据偏差<±5%
- 经济性:模块化设计,后期扩展成本降低30%
- 合规性:符合《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》要求
九、预期效果
- 监测效能提升:实现重点水域 100%全覆盖监测,数据采集频率达5分钟/次,较传统方式提升40倍;
- 风险防控强化:通过AI模型预判水质恶化趋势, 重大污染事件预警准确率≥90%,平均响应时间≤1.5小时;
- 治理成本优化:减少人工巡检频次50%以上,污染溯源效率提高80%,年均节约应急处理费用超200万元/百公里河道;
- 社会效益显著:重点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升至100%,公众可通过政务平台实时查询水质信息,增强生态治理公信力。